特斯拉强调辅助驾驶安全性:AI 硬件加持


特斯拉官方微博今日发文,重申了辅助驾驶技术在提升车辆安全性方面的重要性。根据特斯拉2025年第二季度安全报告,开启辅助驾驶功能的特斯拉车辆,其安全性是普通车辆的9.5倍。

特斯拉表示,其旗下S3XY全系现款在售车型均标配了AI4智能辅助驾驶硬件和辅助驾驶功能。官方宣称,得益于这些先进的AI技术,特斯拉的辅助驾驶系统比人类驾驶更为可靠。特斯拉强调,其最终目标是实现“零事故”,并承诺将持续努力,确保每一位车主都能安心出行。

此次表态被视为特斯拉对近期懂车帝辅助驾驶测试的回应。近日,懂车帝联合央视推出了《懂车智炼场》辅助驾驶科普节目,对36款车型进行了实测,测试结果引发了广泛关注。

此外,鸿蒙智行官微也疑似回应懂车帝测试表示,已看到某平台所谓“测试”,不予置评。


相關推薦

2025-03-22

特斯拉公司 CEO 埃隆・马斯克今天在员工大会上分享了公司在电动汽车、储能、智能辅助驾驶、人工智能计算及人形机器人等业务板块的最新动态。 马斯克称,特斯拉用于智能辅助驾驶训练的 Cortex 算力中心目前已有超过 5 万

2025-04-18

马斯克近日在社交媒体发文称,特斯拉即将实现一种通用的、纯AI的全自动驾驶(FSD)解决方案。 据其介绍,这一技术将完全依赖于摄像头和特斯拉自主研发的AI芯片,并由特斯拉开发的AI软件驱动。实际上,这一声明与特斯拉

2023-08-05

装车领域,此项目包括一整套让普通汽车实现无人驾驶的辅助功能程序。目前已经支持市面上约 250 款汽车型号,据称“用户遍及全球”。普通汽车只需要加装兼容硬件,即可配合 Openpilot 实现“自动驾驶”,不过该开源项目更

2025-07-25

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公开邀请前 OpenAI 创始成员及前特斯拉AI负责人 Andrej Karpathy 加入其团队。 Andrej Karpathy 曾在特斯拉担任 AI 高级总监、自动驾驶负责人,并于 2022 年 7 月宣布离职。在特斯拉任职期间,Karpathy 主要负责 Autopilo

2023-08-28

,他曾领导苹果的开发者工具部门,随后,曾短暂领导过特斯拉的自动驾驶团队。2017 年 8 月,Chris Lattner 在 Google Brain 团队领导了 TensorFlow 基础设施工作,包括一系列硬件支持(CPU、GPU、TPU),底层运行时和编程语言工作。 Mo

2025-08-06

识别道路标志、行人和其他车辆等信息,提高自动驾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023-07-18

次。譬如他曾经承诺的 SpaceX 将人类送上火星,以及推出特斯拉机器人出租车服务等均未如期实现;此前的开源 Twitter 算法一事,也是一推再推。 目前,xAI 的发展尚处于早期阶段。马斯克表示,随着工作的推进他将对反馈持开

2023-09-09

,他曾领导苹果的开发者工具部门,随后,曾短暂领导过特斯拉的自动驾驶团队。2017 年 8 月,Chris Lattner 在 Google Brain 团队领导了 TensorFlow 基础设施工作,包括一系列硬件支持(CPU、GPU、TPU),底层运行时和编程语言工作。

2024-08-15

腾讯宣布开源自动驾驶仿真软件 TAD Sim。TAD Sim 基于腾讯专业的游戏引擎、厘米级数字孪生三维重建技术、集成工业级的车辆动力学模型、种类丰富的物理级传感器仿真和数据驱动的AI交通流,可以完成感知、决策、控制算法等实

2023-08-02

特斯拉中国官方商城上架了一款汽车级的外置固态硬盘,容量为 1TB,售价 2720 元。 这款汽车级外置固态硬盘可轻松存储行车记录仪视频。硬盘置于铝制外壳之中,经久耐用,可承受 -40°C 至 85°C的极端驾驶室温度、车辆撞

2022-11-28

在今年年初发布了 Linux 补丁,以在主线 Linux 内核中启用特斯拉全自动驾驶"FSD"SoC。Linux 5.18 支持了初始的特斯拉 FSD SoC,此后也还有一些其他的支持工作在继续推进中,如媒体功能。科技网站 Phoronix 消息称,最新的开源的、以上

2025-07-10

OpenAI 联合创始人 Greg Brockman 通过内部 Slack 发布消息称,特斯拉原软件工程副总裁 David Lau、xAI 和 X 公司原基础设施工程负责人 Uday Ruddarraju、xAI 原基础设施工程师 Mike Dalton 以及 Meta 原 AI 研究员 Angela Fan 共同加入 OpenAI。 对此,

2025-04-10

,而是面向未来多机协同场景,构建全新架构。”王成录强调。 M-Robots OS 号称拥有四大差异化能力: 多机实时协同:响应硬实时低于 1 微秒,可满足机器人、无人机、工业控制及自动驾驶等场景需求; 多硬件兼容:支

2025-05-21

台,推动AI从云端向端侧渗透,同时加速具身智能、自动驾驶等领域的商业化进程。该机构称,未来,AI与终端硬件的深度融合将重塑消费电子生态,进一步拓展人机协作的边界。 从产业链角度看,手机、PC等传统消费电子终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