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企业扎堆赴港上市


在全球人工智能(以下简称“AI”)竞赛加速的背景下,香港市场正成为AI企业IPO的热门选择。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8月12日记者发稿,已递交港股IPO申请的企业有213家,其中约50家企业为AI企业。

与此同时,港股AI板块表现亮眼。截至8月12日收盘,恒生人工智能主题指数今年以来累计涨幅达30.69%。进一步梳理发现,目前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的AI企业普遍具备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强大的融资能力,但其财务表现分化明显,仅少数企业实现盈利,多数仍处于亏损状态。

政策红利持续

为何香港市场成为AI企业上市的首选地?政策红利、资本热度、行业需求形成多重合力。

AI企业纷纷赴港IPO的背后,是港交所上市规则第18C章对人工智能企业上市门槛的持续放宽。2023年,港交所推出特专科技上市机制第18C章,将AI企业纳入支持范围。2024年,港交所下调第18C章的市值门槛,将已商业化企业的市值门槛从60亿港元降至40亿港元,未商业化企业从100亿港元降至80亿港元,以适配不同发展阶段的AI企业。

今年5月份,港交所再次推出“科企专线”,允许第18A章、第18C章企业保密递表,进一步提升保密性和审核效率,鼓励AI等新兴企业进入港股市场。

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企业纷纷加快赴港IPO的步伐,进一步拓宽了融资渠道。例如,深圳海清智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清智元”)计划将募集资金用于技术研发、产能扩建及全球化布局。诺比侃人工智能科技(成都)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诺比侃”)计划将募集资金用于加强核心技术研究、建设研发中心和新总部基地、寻求战略投资及收购机会等。

A股市场的AI企业同样加速了赴港上市的进程。澜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兆易创新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已向港交所递交了IPO申请书。

沙利文大中华区执行总监周明子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些专注于前沿人工智能算法研究的初创公司,港股市场可以为其提供融资和发展的机会。

与此同时,在一级市场上,AI领域投融资热度持续升温。IT桔子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AI领域一级市场融资事件达345笔,较去年同期增加88笔,预估总融资金额达到300.66亿元。

递表企业覆盖多个领域

拟IPO的AI企业覆盖多个细分领域,技术路线也呈现多元化。当前已递表的企业主要集中在AI应用层,涉及AI制药、AI辅助诊疗、AI机器人等细分领域。在AI技术层面,以AI大模型公司为主;而在AI基础层面,主要是AI芯片供应商等。

对于部分AI应用层企业而言,盈利模式初现端倪,商业化路径也逐步清晰。例如,8月6日递交港股IPO申请的海清智元,专注于多光谱AI技术,2024年净利润达到4041万元,实现扭亏为盈。2025年第一季度继续盈利,净利润为1414.4万元。尽管其已实现盈利,但市场仍关注其技术落地的持续性和供应链的稳定性。

尽管AI技术层企业数量较少,但仍受资本青睐。大模型企业滴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IPO前获得红杉资本等多轮投资;诺比侃提供基于AI行业模型的软硬一体化解决方案,涵盖智能化监测、检测和运维等服务,目前公司已完成6轮融资。

此外,年内在港上市的AI公司认购火爆。“AI+机器人企业”北京极智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极智嘉”)、“AGI技术企业”云知声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知声”)、“无人驾驶系统研发的AI服务企业”博雷顿科技股份公司的公开认购倍数分别达到133.62倍、91.66倍、198.72倍,申购人数均超万人,投资者参与意愿强烈。

“AI行业正呈现百花齐放的格局。”中金公司投资银行部董事总经理、TMT组执行负责人楼欣宇表示,所有的软件、应用生态都值得用AI重构一遍,背后蕴含着万亿元级别的机遇。

商业化难题待解

港股市场对AI企业的认可度较高。以AI软件公司商汤科技为例,该公司凭借多模态大模型技术的优势,在港股上市后市值持续攀升,目前港股市值已超过600亿港元,稳居港股AI板块前列。

不仅商汤科技如此,今年6月30日上市的云知声,凭借语音大模型技术的积累,也获得了资本巨头的青睐。上市首日,其股票最高价较发行价涨幅超过50%,目前最新市值已突破400亿港元。

然而,尽管资本热捧,AI企业估值与商业化能力的错配问题也日益凸显。

一些企业虽在技术研发上领先,但商业化路径仍未打通。例如,某AI企业连续6年亏损,2025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68.23%,但净利润仍为负值。

另有一些AI企业因研发投入较高,上市后迅速启动再融资以补充现金流。截至8月12日,至少有11家AI公司进行过一次或多次再融资。

商汤科技上市后累计再融资规模约72.85亿港元,用于打造AI云、智能硬件的商业化应用及大模型衍生产品的开发等。

去年6月份在港股上市的AI制药企业晶泰控股,是首家根据第18C章规则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特专科技公司。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8月12日,晶泰控股再融资规模为32.18亿港元,已超过IPO募资额。

“AI应用商业化进程已进入加速阶段。”中银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王君认为,大模型能力初步支撑AI商业化的拐点,部分垂类AI应用的商业模式已率先跑通。在港股市场中,AI编程、AI广告、AI多模态等赛道的商业模式正逐步落地。

未来,随着资本的持续涌入,AI企业上市队伍或将进一步扩容。然而,或许只有真正找到商业化路径的企业,才能在这场竞赛中赢得长跑。(证券日报)


相關推薦

2025-06-06

北京奕斯伟计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奕斯伟”)日前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请书,计划主板上市。 奕斯伟由王东升在2019年9月创办于北京,2021年启动RISC-V的AI处理硬件开发计划,2022年启动RISC-V汽车处理硬件开发计

2025-06-20

品,包括MiniMax、海螺AI、MiniMax Audio、星野等,以及面向企业和开发者的开放平台。 2024年3月,MiniMax获6亿美元A轮融资,投后估值25亿美元,由阿里巴巴领投,此前融资的投资方也包括腾讯等。据媒体报道称,MiniMax的实际估值目

2025-03-29

丽珠医药近日在 GitHub 上向开源项目 Dify 提交了一个 PR——将 Dify 的 Logo 替换为丽珠医药的 Logo。 Dify 是一款开源的大语言模型(LLM) 应用开发平台。它融合了后端即服务(Backend as Service)和 LLMOps 的理念,使开发者可以快速搭

2025-06-21

公司即日起名称变更为杭州宇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也显示,宇树科技已从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 有市场人士分析,这一变更可等同于完成股改,或许是为IPO上市铺路。 今年4月,香港

2025-07-01

日期为2025年1月1日。 榜单统计数据显示,全球独角兽企业数量达到1523家,创世界新纪录,比去年增加5%(70家)。其中,美国以758家独角兽企业领先,增加了55家,占世界总数的49.8%。中国以343家位居第二,增加了3家;印度以6

2024-07-18

析。Claude Android 应用程序还包括实时语言翻译,以及允许企业客户通过手机访问他们的 Claude 帐户。 尽管 Anthropic 声称其 AI 模型在技术上与 OpenAI 和谷歌的产品不相上下,但这家初创公司一直难以吸引消费者。Claude iOS 应用程序

2023-11-09

IBM 宣布计划对专注于企业 AI 的初创公司进行更多投资,将启动一项 5 亿美元的风险投资基金。该基金将投资“一系列 AI 公司 —— 从早期阶段到高速增长的初创公司 —— 专注于加速企业的生成式 AI 技术和研究。”

2025-07-01

路透社引述知情人士报道称,中国AI GPU芯片初创企业壁仞科技已筹集到约15亿元人民币,并正准备在今年第三季度赴港交所申请上市,最快可能在8月。 不过,对此消息,壁仞科技并未回应。 消息人士透露,壁仞科技此次15亿

2023-10-11

轮融资。 九章云极DataCanvas公司作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其“人工智能”技术创新能力和“基础软件”产品商业化能力备受市场认可。2020年被Gartner列入全球AutoML关键供应商库,并连续四年入选 IDC中国机器学习开发平台厂

2024-05-30

5月27日-5月31日),A股市场迎来了国产数据库行业的领军企业——武汉达梦数据库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达梦数据”,股票代码:688692.SH)。 作为国内领先的数据库产品开发服务商,达梦数据成功破局高端应用市场,其上市备

2024-07-03

凭借强科技属性成为开发者应该掌握的新质生产力工具,企业通过 AI 编程助手可以实现全面的高质量发展。 2、AI 编程助手可以帮助开发者提高自身生产力,改善工作体验,帮助开发者进入和维持高效率的“心流”状态,让他

2023-10-20

降3.8%,占同期手机出货量的79.5%。 2023年8月,国内手机上市新机型55款,同比增长14.6%,其中5G手机30款,同比增长50.0%,占同期手机上市新机型数量的54.5%。 2023年1-8月,上市新机型累计293款,同比增长8.1%,其中5G手机133款,同

2025-05-27

拥有AMD Zen初代架构的永久授权,是国内唯二的x86处理器企业(另一家是兆芯)。 中科曙光是“中科系”上市公司,主要从事高端计算机、存储、安全、数据中心产品的研发制造。值得一提的是,中科曙光是海光信息的第一大股东

2024-08-02

来,传统安全防护手段需向云化、服务化转型,数字安全企业应构建体系化的安全运营服务框架,为各行业提供安全能力,帮助构建和维护安全防御体系。 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络安全管理局局长隋静表示,2023年我国网络安全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