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通院发布“2025 智能体十大关键词”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副秘书长、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简称“中国信通院”)副总工程师王爱华近日正式发布并解读“2025智能体十大关键词”。

十大关键词分别是通用智能体、专用智能体、端侧智能体、企业级智能体、智能体平台、智能体通信协议、多智能体协同、智能体价值评估、智能体可信、智能体基准测试。

一、通用智能体:面面俱到的“数字通才”

通用智能体具备跨领域知识和通用能力,能够理解并执行多种类型任务,是迈向通用人工智能的重要路径。通用智能体的发展不仅依赖大模型的能力提升,也需要感知规划、认知决策、多模态融合、人机协作等多技术融合创新。未来,通用智能体将沿着多阶段能力跃迁与多维度技术融合的方向发展,驱动人机协同从“被动响应”迈向“主动创造”,成为智能经济时代的新型“数字员工”。

二、专用智能体:术业专攻的“领域专家”

专用智能体聚焦于特定行业、场景或任务,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专业适配能力,能够精准理解业务逻辑并高效执行特定任务。专用智能体通过模型精调、知识注入和语料强化、角色设定与行为约束等方式,实现对金融、教育、工业、医疗、法律、交通等垂直行业的深度适配,可以应对更复杂任务。未来,专用智能体将沿着垂直场景深化、产品形态完善、生态体系健全等方向加速发展。

三、端侧智能体:近场响应的“边缘助手”

端侧智能体是运行在移动设备、IoT设备、PC等端侧设备上的智能体,强化本地推理、隐私保护与实时响应能力,能够实现离线感知、个性推荐、环境自适应与快速反馈等功能,具备响应速度快、网络依赖低、安全程度高等优点。未来,端侧智能体将进一步强化安全隐私、提升计算推理效能、增强交互自然性和情境理解能力,成为“万物智联”时代的重要入口和关键计算节点。

四、企业级智能体:提质增效的“智能系统”

企业级智能体是面向企业复杂业务场景设计的智能系统,可以结合企业数据资产与业务流程,集成大模型、RPA等技术,打通CRM、ERP、MES、OA等信息系统,可自主完成复杂业务流程,显著提升企业运营效率与管理水平。企业级智能体强调可控性、可解释性与系统集成和兼容能力,是推动企业数智化转型的关键工具。未来,企业级智能体将在跨系统协同、流程再造、决策支持等方面持续深化,助力企业构建“人机协同+自动运行”的新型运营模式,全方位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五、智能体平台:生态汇聚的“孵化器”

智能体平台是管理智能体全生命周期的“基础设施”,可以实现智能体设计、开发、部署、管理、运营和管理等功能,集成了模型调用、低代码开发、数据管理、模板定制、知识管理、工作流编排、性能监控等核心能力,能有效降低智能体研发和应用门槛,实现智能体从“开发-上线-监控-迭代”的一站式服务,加快智能体应用落地进程。未来,智能体平台将成为智能体产业链中枢,推动技术应用从实验室走向生产一线,支撑大规模智能体生态的构建与繁荣。

六、智能体通信协议:连接万象的“交互桥梁”

智能体通信协议是智能体之间以及与大模型或外部工具实现互联互通的关键基础标准,通过统一通信语义、接口规范、行为模式,智能体通信协议能让不同厂商、不同平台的智能体实现无障碍协作与信息共享,实现“一次开发、多端兼容”,极大推动了智能体生态开放与跨域融合。未来,智能体通信协议的功能将日益丰富,安全性也将不断提高,成为智能体与外界的“交互桥梁”。

七、多智能体协同:群策群力的“智慧联盟”

多智能体协同是指多个智能体通过协作、博弈、竞合等方式共同完成复杂任务,突破单智能体能力瓶颈,实现“1+1>2”的集体智能效果,展现出广阔的应用潜力。多智能体系统强调自治性、协同性与适应性,通过合理分工与协同机制实现任务分配、资源协调等目标。未来,随着通信协议和协同算法的发展,多智能体协同有望在更多领域实现突破,催生“群体智能”新范式。

八、智能体价值评估:量化导向的“决策准绳”

智能体价值评估需衡量智能体的应用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等多个方面,涵盖功能丰富度、性能优越度、用户满意度、业务影响、成本投入等多个维度。科学开展智能体价值评估有助于政策制定、优化部署、决策支撑。当前,智能体价值评估尚处于从定性走向定量、从静态走向动态的演进阶段。未来,应构建多维、可持续、可复用的评估模型与工具集,推动形成智能体ROI分析、全生命周期价值跟踪等机制,为智能体规模化部署与精准化投资提供科学依据。

九、智能体可信:对齐价值的“信任基石”

智能体可信是在智能体产品的研发和应用过程中,关注智能体的专业性、可控性、真实性和安全性等方面,保障其在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与合规性。智能体可信强调“对齐人类价值观”,需在数据使用、偏见控制、行为解释等方面建立标准,防止“黑箱风险”与“价值偏差”。未来,智能体可信建设将持续发展,重点加强高质量数据供给、多元技术融合创新、安全评估框架构建等研究,助力智能体应用更加透明和可控,并充分对齐人类价值观。

十、智能体基准测试:科学严谨的“能力标尺”

智能体基准测试旨在通过标准化的测试任务、评价指标和运行环境,对智能体的理解能力、决策能力、执行效率等方面进行科学度量。当前,基准测试正从单指标向多维度、从静态测试向动态交互、从人工评估向仿真测试演进。未来,构建适用于不同类型智能体、贴近真实场景的高质量测试体系,将为智能体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与技术支撑。


相關推薦

2024-07-13

2024年7月11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简称“中国信通院”)发布算力互联公共服务平台,联合产业界开展算力互联网共识共创行动。 平台现已开放测试,试用:http://stateioc.iqka.com/ 算力互联公共服务平台是推进和管理全国算

2023-06-29

2023年6月25日,第九批“可信区块链评测”专家评审会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信通院”)召开,通过产品资料审核、测试报告审核、质询与答疑、集中评议四个环节的评审,共计17款区块链产品通过评审。 第九

2023-11-15

会议,来自世界各国的百余名代表参加会议。 会上,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简称“中国信通院”)牵头提出的ITU-T Y.FaaS-reqts“Cloud computing -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of function as a service(云计算-函数即服务功能要求)”国际标准成功

2025-06-07

2025年5月,小米自研智能知识库问答框架—Mi-BRAG顺利通过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信通院”)组织的“可信AI检索增强生成(RAG)”评估,并获当前最高评级4+级。 Mi-BRAG是小米大模型团队自主研发的智能知识库问

2023-07-27

力,降低开源供应链安全风险,2023年7月18日上午9:00,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和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合办的“2023中国互联网大会开源供应链论坛”在北京举办。 作为论坛的重磅环节,中国信通院发布了第三批《信息安全技术 软

2025-04-17

应用市场情况,洞察智能开发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信通院”)与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AIIA)牵头,联合中信、华为、百度、硅心科技、软通动力、东软、煤科总院,聚焦智能

2025-03-20

据「中国信通院」公众号消息,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人工智能所基于前期的AI Safety Benchmark测评工作,发起大模型幻觉测试。 本轮幻觉测试工作将以大语言模型为测试对象,涵盖了“事实性幻觉”和“忠实性幻觉”两种幻觉类型

2023-06-14

各电信运营企业来看,5G网络下行均值接入速率领先的是中国移动,上行均值接入速率领先的是中国联通;4G网络下行均值接入速率与上行均值接入领先的均为中国联通。 在此阅读完整报告。

2023-09-07

为进一步衡量我国综合算力发展情况,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撰写了《中国综合算力评价白皮书(2023年)》。白皮书全面阐述了综合算力的内涵和定义,构建了涵盖算力、存力、运力、环境等关键因素的综合算力评价指标体系,

2023-08-03

江省级、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 石原子科技积极参与中国数据库产业建设,目前已经成为中国信通院分布式系统稳定性实验室成员单位、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大数据技术标准推进委员会(TC601)全权成员单位、中国信

2025-07-23

2025 年 7 月 22 日,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主办,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承办的「2025可信云大会」在京召开。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副所长栗蔚通报了 2025 年上半年可信云最新评估结果。 由开源PHP·Gitee

2024-10-03

中国信通院正式发布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开放开源下载服务中心(简称“下载中心”),下载中心面向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各级标识节点建设者、应用者提供开源开放资源。同时,通过开放核心技术、协议和工具等,构

2024-07-24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云计算白皮书(2024年)”,立足产业新发展、新变化、新需求,聚焦新形势下全球云计算发展重点,梳理我国云计算整体发展特点,首次提出中国云计算发展评价体系,并对云计算助力人工智能发展

2025-04-12

essment criteria for foundation models: Benchmark。 该项国际标准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简称“中国信通院”)牵头制定,规范了大模型基准测试的指标要求和测试方法。该标准旨在推动大模型基准测试体系架构形成国际共识,为大模型